0
周力行教授
<style>
.layui-col-ks{
display:flex;
gap:10px;
margin-bottom:10px;
}
</style>
<div class="layui-col-ks">
<img src="images/XZFC/24091003/Prof. lixing Zhou.jpg" />
<ul>
<b style="color: #C00000;font-size:16px; margin-left:10px;">周力行教授</b>
<li><font>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font></li>
<li><font>国务院批博士生导师</font></li>
<li><font>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font></li>
<li><font>我国燃烧学学术带头人之一</font></li>
<li><font>2012年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杰出贡献奖”</font></li>
</ul>
</div>
<p><font><b><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个人简介</span></b></font></p>
<p><font>周力行教授自幼生长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周恩久是经济学教授,兼修中国古代史,曾经研究过西汉财政制度和中国古代造船史。叔父周惠久是中科院院士,曾任西安交大副校长,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50年到195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2年到1953年就读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本科,1961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物理-力学系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 (相当于西方Ph.D.博士学位)。</font></p>
<p><font>1961年到1966年为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讲师,曾任热物理教研组主任。1983年起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 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至今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热能分会副主席。1986年起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87-1988 为美国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访问教授,1988-1989为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访问教授,1989-1990为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和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访问教授。1994-2003任清华大学煤的清洁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8-2002为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 访问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起为天津大学兼职教授。</font></p>
<p><font>曾任国际燃烧学会会员和中国分会理事(1994-2008),中国力学学会多相流和非牛顿流专业组主任 (1994-2004),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1994-1999)和燃烧分会委员(1994-2009),国际多相流会议常设核心组(Governing Board)成员(2001-2007),和组织委员及学术委员(1998-2019),第1届和第2届国际多相流,非牛顿流和反应流会议主席(1997-2004),第1到第3届国际煤燃烧会议执行主席;第4到第9届国际煤燃烧会议学术委员. (1987-2019),第3到5届国际清洁环境燃烧/能源技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1995-1999),第24到31届国际燃烧会议评审委员(1994-2008),第2届和第3届国际湍流和传热传质会议国际学术委员(1997, 2000),“力学学报”编委。现任<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ultiphase Flow </i>和《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font></p>
<p><b><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font>科研工作</font></span></b></p>
<p><b>1999</b>年退休后至今继续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持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学术职务,先后获得学校两次“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的表扬。在教学工作上,先后主讲了“燃烧学”,“湍流两相流动和燃烧的数值模拟”,“电磁流体力学”,“反应流体力学”等课程,培养了 <b>26</b> 名博士生和 <b>17</b> 名硕士生获得学位,以及 <b>9</b> 名博士后。</p>
<p>
在科学研究上,<b>从事多相流,湍流燃烧和电弧等离子体研究</b>,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有关课题等,<b>发展了“多相湍流反应流体力学”的学科方向</b>,提出了多相湍流和有反应湍流新的理论模型—颗粒湍流动能输运和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以及二阶矩燃烧理论模型,发现了颗粒湍流强度及其各向异性大于流体的湍流强度及其各向异性,旋流的增强先减弱后增大总氮氧化物生成等新现象,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公认。<b>研究成果共发表英文专著2册,中文专著6册,国际期刊和国内期刊论文研究论文500篇以上。被SCI收录110篇以上</b>。据2011年1月统计,SCI他引已有600次以上,单篇SCI他引100次以上。
</p>
<p><font>2008年受邀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胡锦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b>2001年与2009年曾两次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b>, 进入第二轮为初步候选人。曾获得以下重要奖项:</font></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img alt="图片" id="图片_x0020_4" src="images/XZFC/24091003/table12.png" style="width: 308.25pt; height: 155.25pt;" /> </font></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img alt="图片" id="图片_x0020_9"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1.jpg" style="width: 109.5pt; height: 164.25pt;" /> <img id="图片_x0020_10"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2.png" style="width: 117pt; height: 160.5pt;" /> <img alt="图片" id="图片_x0020_11"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3.jpg" style="width: 120.75pt; height: 159.75pt;" /> </font></p>
<p> </p>
<p><b><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font>周教授作品推荐</font></span></b></p>
<div class="layui-row layui-col-space20" style="text-align:center;">
<div class="layui-col-xs12 layui-col-sm6 layui-col-md3">
<img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z1.jpg" style="width:200px;" /><br />
<b>Theory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Turbulent Gas-Particle Flows andCombustion</b>
(1993年科学出版社和美国CRC Press 联合出版)
</div>
<div class="layui-col-xs12 layui-col-sm6 layui-col-md3">
<img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z2.jpg" style="width:200px;" /><br />
<b>多相湍流反应流体力学</b>
(200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div>
<div class="layui-col-xs12 layui-col-sm6 layui-col-md3">
<img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z3.jpg" style="width:200px;" /><br />
<b>气体和两相流燃烧: 理论和数值模拟</b><br />
(2022年科学出版社)
</div>
<div class="layui-col-xs12 layui-col-sm6 layui-col-md3">
<img src="images/XZFC/24091003/zhouz4.jpg" style="width:200px;" /><br />
<b>Theory and Modeling of Dispersed Multiphase Turbulent Reacting Flows</b><br />
(2022年科学出版社)
</div>
</div>
周力行教授自幼生长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周恩久是经济学教授,兼修中国古代史,曾经研究过西汉财政制度和中国古代造船史。叔父周惠久是中科院院士,曾任西安交大副校长,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337
2024-02-02
ScholarDetail.aspx?id=lF7HW5RXPWtZg6ps4Xf_2RA_0_0
陈新教授
ScholarDetail.aspx?id=yBIfkFNglKbTDALgL4UGow_0_0
徐泽水教授